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盛夏之時 - 一些回憶出來的記憶



十多年前,每天的下午我都身在這個月台,獨自等待列車由大圍的鄭榮之中學回西灣河的家。偶爾看到對面月台的同學們三五成群,這種日子足足有二年。一直到中三成績不好轉校,才結束這種日子。

直到今個月某一晚再路經此地,雖然大圍整體面貌已經變了很多,再沒有單車公園和乾涸的水上樂園,只有新的鐵路站和屏風樓以及高速路,但在黃昏的月台下等車和望著對面的鄰班同學們,這些日子,我還是可以回憶出來,也促時我按下這一下快門。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盛夏之時 - 傾偈與傾計會


上星期離開了香港跟奧比斯ORBIS去廣西,和一班學生去考察廣西的計劃。上年同樣地去了越南,其實成個行程都甚為舒適(學生團始終不會太艱苦~哈!)。說回正題,今次我是想講「傾計會」。

「傾計會」,原來已經差不多有一年的時間,由開始一個開拓展示空間的理念,再與眾人傾傾下偈到組成,再出書再搞展覽。簡單統計一下,都已經推出2本書以及2個展覽,我們之間真的很有活力。

正正就在出發前的一天。「傾計會」舉行了一次展覽+活動,寄居在上海街視藝中心的活化廳進行了一個下午的服務和數星期的展覽。

在傾計會的Blog中有詳細的介紹︰
但願藝術不只作為觀賞--69老化廳服務日

想補充一下自己的部份︰

在構思各自的服務時,我直覺就想了幫人洗腳,理由很簡單︰「沒有東西比洗腳簡單」但當來到實際運作,一切都並不簡單。起初個人考慮到是衛生的問題,所以都準備好了新的獨立毛巾,每次都會清洗乾淨的水盤,但反應也未乎理想。

最重要,並不是人人都願意拿出他們的腳給你洗,腳都算是一個私密的地方,這是跟一位婆婆傾偈時得知(我突然覺得洗腳原來是很親密的行為)。所以洗腳就不多,反而變成了同街坊快樂地傾偈(聊天)。

photo by Woofer Ten.活化廳 ·
第二件就是今次的展品,是一台名為「笑容收集器 v0.9」的裝置,由幾件東西組成(一台數碼相機、電腦、顯示器和一個木盒組成)。

構思是因為活動來自活化廳的主題活動「隔窗有嘢」,想像日常生活裡頭街坊與櫥窗的關係,大多是櫥窗有甚麼,觀眾看甚麼的關係,是充滿了隔膜。而設立這裝置,就是可以讓參與者一起參與「觀眾給甚麼觀眾看」,大家都可以成為櫥窗裡頭的主角,不只是停留在觀賞的位置。

而一個全時自動化的拍攝裝置,即時顯示、即時拍攝、即時上載,方便任何時候都進行。可惜技術上還未能夠可以24小時全程運作,日後還需要改良。

FB頁︰

第一頁
第二頁



笑容都只是一個觸發,也可以用文字來騎劫它。




意料之外的發現,「收集器」它自己是很喜歡拍某類型的車,
難道是機器與機器之間的寫真?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盛夏之時 - 其中一個世界.孟加拉

今年的7月,以義務的性質跟隨樂施會(Oxfam)到達孟加拉,進行探訪並拍攝當地的生存狀態。


面對這個真正的發展中國家,感覺是出奇平靜。「城市有點亂,有點髒,巴士火車頂都坐了人。」這都是日常看到的影像。而今次探訪的東北部農村,卻出奇的乾淨,可能就是所謂的一窮二白,連製造垃圾的機會也不會多,沒有悲天憫人的影像,只有平實的紀錄。




所到的地方,位於東北部Sunamgonj的周邊地區。由於特殊的地理和氣侯,旱季時是一片廣闊土地,農戶相繼在此耕種,但當雨季來臨時,周邊地區的降雨令所有的水都匯聚於此,變成一個像海般大的汪洋澤國,出入都需要依賴小船出入。農民的土地和家被水淹浸,只好被逼遷移到別處,流離失所。




現時樂施會推行計劃的其中一部份,是加高並堆出如一道「防波提」的狹小空間,農戶就在提上建屋,當雨季大水來時還有容生的地方。





加高出來的土地沒有被大水淹蓋,保護了人命和牲畜的安全。在水上變成一個又一個小島,我稱之為「水上農民」。

除了解決居住問題,另一方面亦要面對謀生的問題。當地每天的收入不足1美元,使他們難以改善生活。機構為他們引入了一些謀生技術,如飼養鴨隻,編織草籃等,目的是在不能耕種的雨季時,增加收入長遠希望能改善生活條件。






    








身在遠方的異邦人,語言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不同,但他們同樣有親切的笑容。當我們正離開其中一條村時,整條村的鄉里都走了出來歡送,在我們離開時送上真誠的祝福。這一刻他們的衷心多謝,這一幕使我感動,也深信機構同事的工作是有意義,以影像為他們發聲,以專業幫助別人,最終達到助人自助的目標。






不論遠近親身到達現場,目睹關注的人和事,以攝影手段進行拍攝紀錄,發表自已所觀察和論點,以影像去關注別人的生存狀態。這可能就是紀實攝影,也可能是攝影對我其獨特魅力的地方。


有關樂施會項目的內容